|

可信组件

友情链接

  • 上海市上海农场
  • 地址:江苏省大丰市上海农场
  • 邮编:224153
  • 电话:0515-83265004

新时代 新征程 上海农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04/14 14:25

征程万里,自当扬帆奋楫;

重任千钧,更需快马扬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压舱石,上海农场在历经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变革后,如何重塑发展新动力,将高质量发展融入整体布局?步入“十四五”新征程,光明食品集团大力实施高蛋白食品战略,上海农场被赋予高质量发展禽蛋、水产和定食产业的使命担当,明确要求在建设现代化禽蛋产业集群等任务上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近年来,上海农场着力构建“一强二优三高”发展格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区场一体化发展战略,根据光明食品集团高蛋白产业规划和青少年营养计划、城市厨房工程计划,积极构筑“一体两翼”产业体系和“一业特强”的主体产业,以“兴产业”和“产业兴”为己任,坚持把禽蛋产业作为振兴农场的龙头产业发展壮大,把定食和渔业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开辟从区域走向领域的新格局,进一步夯实服务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的底板功能。

 

禽蛋产业强势崛起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数据显示,上海农场一季度禽蛋销售2217吨,同比增长5%,实现稳健开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上海农场的优势产业便是禽蛋产业,放眼现状,禽蛋产业历经十余年的蓄势积能,在集团和农场战略引领下正加速崛起,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今年,农场以“养好鸡、卖好蛋”为主攻方向,以10000吨蛋品销售为目标导向,在产能和产品上“两条腿走路”、在品牌和市场上“两条道走齐”,积极固链强链延链补链,打造现代化禽蛋产业集群。

内扩外聚,启动新引擎。3月,位于上海农场境内的百万羽商品蛋鸡与青年后备鸡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位于安徽省十字铺茶场的茶海禽业蛋鸡养殖项目正抢抓春季施工“黄金期”。

过去几年间,产能不足一直是制约禽业成长的“烦恼”,针对这一症结,上海农场从实际出发,以“自建经营+合作养殖”的发展模式,加速开启禽蛋产业扩产增能的进阶之路。域内,上海农场让重大项目成为推动禽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盘活闲置用地260余亩用于建设百万羽蛋鸡养殖基地,大刀阔斧的进行项目建设。该项目自开工以来,一直紧锣密鼓有序推进,彰显着上海农场大力发展禽蛋产业的信心与激情。目前,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预计今年年底完工,一旦投产,可年产鲜鸡蛋15000吨、老母鸡70多万羽,实现域内蛋鸡生产规模从50万羽到200万羽的跨越升级。

域外,上海农场借势借力打造推动禽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近几年,上海农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以“自有+规模化养殖场+农户”的集成合作管理模式,在跨区域合作布局上出重拳,跨市跨省合作版图不断扩张,已与盐城、扬州、泰州、南通、上海、安徽等28家规模化养殖场展开合作,顺利达成域外550万羽养殖规模,通过管理输出、标准输出、产品输入,实现非标品向标品的转变,保证蛋源优质与稳定。尤其在与安徽农垦的合作中,农场将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做好养殖技术传授、专业人才培养、品牌建设运营、销售渠道拓展等工作,赋能当地产业发展,努力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贡献国企力量。

延链补链,开启新“食”代。今年,上海农场锚定蛋制品深加工“课题”,做足补链延链“文章”,配套实施蛋品深加工项目,打造从蛋鸡养殖源头到产品加工终端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条。

进一步利用域内资源,通过“腾笼换鸟”拓宽发展新空间。盘活现有东越食用菌资产,将原东越公司18000平方米厂房改造成为“年加工1.95万吨的蛋品加工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自动化蛋液生产线1条、自动化蛋粉生产线2条、自动化糖心蛋、卤蛋及白煮蛋综合生产线1条,满产后可实现年出厂品牌蛋6000吨,蛋液12000吨,蛋粉720吨,溶菌酶4吨,各类白煮蛋、溏心蛋、卤蛋等蛋制品3000万枚。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优质蛋制品深加工核心技术,完善卤蛋、溏心蛋、蛋液、蛋粉、溶菌酶、功能蛋品饮料等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矩阵,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禽肉产品加工上,高效统筹企业资源,完善协同机制,实现产业链有效融合,对内,正阳禽业协同正阳定食开启禽蛋肉类预制菜研发新“食”代,已成功研发出盐焗鸡、五香鸡、椒麻鸡等产品。对外,突破地域限制,深化与安徽霍邱县联动合作,助力当地麻黄鸡等产品“出皖入沪”。

与此同时,将链条触角向养殖前端延伸,将原光明饲料厂改造成为上海农场禽业饲料厂,开拓饲料加工新业务,实现饲料自产自足。未来,禽业饲料厂将拉满产能,为域内畜牧和水产提供质优价廉的全价饲料,提升域内整体养殖竞争力。

以智赋能,探索新路径。为推动禽蛋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农场大力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与禽蛋养殖生产有效融合,以数字推动“数治”,用科技养好鸡。

打造“智慧鸡场”。通过建立数字化蛋鸡养殖管理系统,将信息化技术送进鸡舍,依靠科技手段建立鸡场生产数据链、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汇总分析生产数据等,实现禽舍环控、蛋品分拣、饲料管控等方面的智慧养殖,加快形成“智能鸡舍”,解决传统养殖痛点,降低蛋鸡养殖过程中人工依赖度,降低饲养员与蛋鸡接触产生的生物风险,实现高效管理。

开启“远程天眼”。目前,农场禽蛋加工生产线辐射盐城周边区域多个养殖场、农户,为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农场以品质有保障、质量可追溯为核心,建立起涵盖蛋鸡饲养、疾病预防、环境检测、产品包装等各环节为一体的大数据蛋品质量管理网络,对合作养殖场生产养殖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筛选和画面传输,实现“云”选蛋,为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后续平台将覆盖禽蛋全产业链运营,推动千万羽高质量发展。

育才引优,释放新活力。聚人才兴产业,农场坚持以人才为重要战略支撑,把准人才工作方向,高起点谋划和建立人才队伍,让人才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禽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农场党委对禽业组织架构进行梳理调整,优化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地释放管理活力,激发多条线经营能力。以管培生项目“引凤入巢”,通过校园招聘从源头选聘高质量人才,多岗位锻炼因才施策,让一批90后年轻“血液”在禽业关键岗位上大展才华。在禽业新增一名见习副总经理,为90后年轻干部厚植创新创业沃土,让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依托“劳模科技创新工作室”、“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蛋鸡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示范场”等聚才平台,发挥劳模、榜样传、帮、带作用,激励人才自主干事创业,培养一批能工巧匠,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全面落实“管理年”之际,农场禽业党支部以“批次化考核”管理释放员工智慧能量,让养殖场场长和技术人员的绩效与养殖技术参数直接挂钩,极大激发起技术人员对所负责批次苗鸡的责任心和饲养积极性;以“考察周、学习月”为契机,组织干部职工赴华裕农科、根力多生物、峪口禽业等考察交流,深入了解国内苗鸡企业和有机肥市场现状,多层级、多维度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以“支部出课题、党员领任务”、“重大项目+党员突击队”做牵引,攻关“卡脖子”难题,筑牢人才“蓄水池”。

拓市寻机,解锁新商机。上海农场正向成为“上海市场第一品牌蛋”发起进军,全力打响“上海农场”品牌,从餐饮、团膳、商超、电商四个渠道加速布局,已与第一食品、爱森、随心订、盒马、京东、合德食品、老盛昌等平台开展业务合作,提升市场占有量。为进一步释放内部协同效应,上海农场主动与光明乳业、梅林爱森展开战略合作,建立产品+平台的运作模式,在乳业随心订推出“蛋+奶”套餐,让“美好的一天从光明开始”;在爱森门店投放上农麻鸭、老鸭、童子鸡、三黄鸡、霍邱麻黄鸡蛋5款新产品引流,加强品牌露出,提升品牌知名度。

 

定食产业异军突起,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作为上海“飞地”的上海农场,近两年,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场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充分发挥作为上海“飞地”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沪苏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在携手大丰区率先推进“区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创新探索发挥市民“米袋子”、“菜篮子 ”功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创立发展中央厨房产业——正阳定食,从田头到餐桌、从净菜到后厨,全面做好学生餐民心工程,培育产业服务融合共生综合体,树立餐饮服务新模式、新典范。

食安筑底,“三定”拓市。作为国有企业,上海农场牢记社会责任,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在正阳定食成立之初便提出了“源定优质、锁定安全、营养定制”“三定”理念努力打造学生餐的样板正阳定食的全品类食材主要源自上海农场自有基地、光明食品集团旗下产品和大丰当地优质产品作为补充,从源头保证产品的安全、新鲜、健康。定食对食材执行严格的准入准出机制,通过建立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和联合大丰市场监管局成立产品检测中心,对每批次原材料和净菜成品进行自检抽检,为食品安全加把锁。针对中小学生“小豆芽”、“小胖墩”越来越多的现状,定食聘请专业营养师,建立专业食品研发团队,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营养需求特点,定制多品类菜单,配以控油限盐的烹饪方式,让学生吃上健康的定制营养餐。三年来,正阳定食供餐范围不断扩大,现已覆盖大丰区70多所学校,每日供餐10万份,赢得了大丰区师生家长92.8%的好评率。秉持着立足大丰走向上海辐射长三角的拓市之道,去年9月,成功拓展上海市场,实现崇明学生餐、普陀区幼儿园每日供餐5万份,在无锡、南通等地均已开展规模较大的学生餐、团餐业务

下沉触角,进驻后厨。2023年春节假期刚过,正阳定食便携手服务过世博会、进博会、花博会的鑫博海集团对学校后厨进行系统性改造,多所学校后厨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正阳定食充分下沉服务触角的基础上,正式接管大丰区22所学校后厨,以“农场基地+中央厨房+校园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开辟校餐服务新业态,打通学生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着重聚焦环境卫生和后厨烹饪两大关键环节改善后厨质量,通过引进5S管理模式,提升后厨人员管理意识和水平;通过对菜品烹饪时长的盯控,使学生餐更符合学生用餐时间和营养标准,让学生餐真正因学生而立、为学生而办。自实行学生餐一体化服务模式以来,学生就餐满意度逐步提升、食材浪费率显著下降、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未来,正阳定食将以校园后厨管理为载体,协同光明食品集团内部兄弟单位,全力构建餐厅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学生用餐的幸福感再添澎湃动力,为走出校园学生餐,服务大型团膳打下坚实基础。

垦地携手,区场联动。2022年大上海防疫保卫战中,上海农场联合大丰及周边地区累计为上海市民提供各种生活物资11.45万吨,这一串数字不只是上海农场切实扛起国企之责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上海农场助推乡村振兴的历史见证。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正阳定食中央厨房加工能力,上海农场进一步聚焦周边优质农产品资源,与大丰区共创“大丰仓”品牌,通过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输出,实现分散非标品向加工后有规模的标品转变,同时积极发挥正阳定食产品开发、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等优势,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目标,先后将“恒北早酥梨”、“丰收大地蔬果”等大丰当地品牌农产品引入上海、长三角等地,一手牵好市民“菜篮子”,一手牵住农民“菜园子”,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当前,正阳定食正在积极谋划建设上海嘉定区的“域外农场供沪保障中心”,通过产业辐射带动,将更多苏北优质农产品引入上海,让市民离不开光明。

 

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孕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机

在上海农场万亩现代渔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手机可喂鱼、大屏可巡塘。一直以来,上海农场光明渔业持续聚焦“养好鱼”的主责主业,不断将“安全、健康、新鲜、营养”的光明鱼送达上海市民餐桌,实现“从塘口到厨房”全程可追溯。近年来,光明渔业不断深管理、立创新,对养殖中的痛点难点迎难而上,不断革新养殖技术、创新养殖方式,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变会养为“慧”养。一季度,光明渔业总计销售鲜活水产品及加工制品同比增长约23%,实现强劲开局。

因智而新。光明渔业以实现生态智慧养殖为方向,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一屏观全局,一网管全域”的万亩智慧渔业养殖示范基地。针对传统养殖以人工为主、凭经验管理的局限,建立集成水质监测、智能投饲、智能增氧、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巡塘、尾水管控于一体的智慧养殖系统,实现养殖管理数字化、养殖过程自动化、生产操作精准化、养殖系统生态化,解决了传统养殖用工难、经验重、效率低、执行慢等难题,人均管理面积从百亩提升到千亩,让原来口口相传的经验,变成数字化记录可随时调用和学习的数据模型。

因塘而变。2019年开始,光明渔业转变养殖模式,从传统四大家鱼养殖转变为“鮰鱼一条鱼”养殖,多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鮰鱼养殖面积的逐步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鱼病高发等问题随之而来,对此,光明渔业从种源入手,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培育优质种苗,从源头把控鮰鱼质量。在养殖过程中,积极推行“一队一定位,一塘一方案”管理方案,摒弃原先统一管理、统一放养的养殖模式,从塘口周转、养殖定位、销售时间等方面布局,设计出六套不同放养方案,搭配不同规格的鮰鱼种,错峰放养,确保商品鱼全年稳定上市,实现利益最大化。创新实行“草鱼+鮰鱼”、“花鲢+鮰鱼”套养新型养殖模式,从基础上解决养殖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短板。

因市而谋。近年来,光明渔业一直为成为“华东地区知名淡水鱼”品牌而努力,从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条。光明渔业将重点围绕水产稳产高产、设备设施完善、加工潜能释放、产品出新出彩、市场覆盖面广、品牌影响力强等六大主题,进一步深耕华东市场、拓展华北市场,线上线下、集团内外融合发力,持续强化市场占有率。未来,光明渔业将以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契机,建立“自营养殖+集成养殖+租赁养殖”的运行模式,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助力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席璐璐)